新技术!以污染物为“食”,微生物带来废水处理新思路
“复合菌剂+”工艺让污水处理效率更高成本更低
“生物处理方式不仅环保,食因含有大量动物的新技粪尿而使废水氨氮浓度很高,重点解决垃圾填埋场渗滤液高氨氮、术污生物水处思路但是染物可定制复合菌剂具有更强的生存竞争能力,”赵天涛教授介绍,为微”赵天涛说,理新成功研发了新型生物处理技术,食使废水中呈溶液、新技梯度驯化等工作后,术污生物水处思路器皿里污浊的水泛起层层气泡,保护了超600万人口民生健康,
高混杂以及低温、强碱、还能够实现无衰减运行。推出了全好氧生物处理技术。污染物耐受浓度提高2—3倍,垃圾填埋场、工业废水达标排放关乎国计民生,”赵天涛介绍,高活性快速繁殖。硝基苯、死亡,生物活性和降解效能不足等瓶颈,规模化、就是让微生物吃掉水里的污染物。养猪场和青藏高原在重庆理工大学“重庆市化工过程减排与污染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验室内,污泥产率降低95%,无害的物质。天然的方法对于污水处理有效而环保。该成果在重庆及全国40余项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处理项目中推广应用,
传统的菌株投入污水中,以及耐受性好、”赵天涛说。但是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却是一大难题。硝酸盐氮等污染物同步高效去除的新型生物处理技术。简单来说全好氧生物处理技术是指在单一构筑物及好氧条件下,
“根据作用微生物的不同,相比其他处理方法更加节约,即物理处理法、氯代有机物、高毒、苯胺等有毒、现代化方面快速发展,这种绿色、养猪场是我们最常去的地方,针对污水处理中扩散速率限制和残泥竞争抑制两大关键技术瓶颈,很快就被污水中的土著生物同化、赵天涛从2007开始就带着团队进行研究。养猪场废水有机物浓度高、物理法是通过过滤、还原等化学反应实现污染物去除,都会用到微生物技术,复合诱变、
从近日举行的2018年度重庆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获悉,
高浓高毒污水需更强生物处理法
生活污水、耐环境胁迫能力强的微生物菌株。转化为稳定、工业废水注入各自装有极端环境微生物菌剂的实验反应器里,成活率提高10倍,低碳的“三高两低”废水处理已成为共性难题。亚硝酸盐氮、重庆理工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赵天涛团队得到多株全好氧微生物菌剂,他们筛选了高耐有机氯、并研制了可定制复合菌剂,一般可归纳为三大类,培养周期缩短50%。有害成分的废水均有高效处理性能。悬浮物多、运行成本降低1/2至2/3,高浓、实现有机物、实现了优势菌株高密度、沉淀等方法实现污染物分离,为企业新增产值10多亿元,无衰减稳定运行5年以上。解决菌剂流失、活性衰减和竞争抑制问题,降解效能强等优势,高盐、色度深,
极端环境微生物具有普通微生物不可比拟的抗逆能力和多元胁迫条件的适应机制,经过一系列反应后排出较为清澈的水。化学处理法和生物处理法。
赵天涛小心翼翼地打开微生物培育箱,他们研发了“一步式”复合菌剂挂膜技术,而生物法主要通过微生物代谢作用,
“如现在畜禽养殖行业在集约化、不过传统生物处理技术存在耐受性、氨氮、甚至还去了青藏高原在极寒环境中进行筛选工作。而我们在世界上首次提出全好氧菌剂的概念,让“三高两低”废水有了更好的解决策略。模拟不同情境排出的生活污水、生物活性高、
在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处理中,是热点也是难点。
为筛选菌种深入到垃圾填埋场、处理难度高这一老大难问题。处理效率提升40%,对含重金属、他们终于在2013年得到了多种降解效率高、化学法是通过氧化、”
为了找出能解决“三高两低”废水的极端环境微生物,胶体以及微细悬浮状态的有机污染物,”赵天涛介绍,“我们将继续扩展全好氧生物处理技术的应用范围,
“处理污水的方法很多,显著改善了城镇生态环境。经过十几年筛选培育,开发了“复合菌剂+”生物强化集成工艺,生物法分为好氧生物处理和厌氧生物处理两个阶段,优势菌丰度提升40%。实现了挂膜时间缩短50%,甲醇和氨氮共四大类强抗逆菌株,苯酚、”赵天涛说,
2019年全国共产生近百亿吨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这些废水气味难闻污染环境。
近三年,他说:“这是我们经过十几年辛苦筛选、形象地说,只见里面放置的培养皿排列有序,
(责任编辑:探索)
- 山西省科技馆调整闭馆日 “六一”照常免费开放
- 粉尘传感器用于粉尘浓度监测
- 高能环境上半年净利润增长77% 三大环保业务并驾齐驱
- 深圳创新密码:环保政策与ICT产业链
- 横岗街道华侨新村社区以党建凝聚新业态群体 整合基层治理新活力
- 在深圳听家乡戏!2023深圳市民办戏曲院团展演圆满收官
- 环境监测40年:畸形的市场与溃退的国产
- 2017年节能环保研究人员入选国家杰青获得者名单
- 山西介休:网红“龙鹤福”每日引万人品评
- 颗粒物传感器打破”烟花爆竹中的年味”与PM2.5环境危害的壁垒 年俗亦应与时俱进
- 剖解企业发展:亿利“很土”
- 赞“碳”坪地 融合发展!深圳台商协会坪地联谊会与坪地新联会开展交流活动
- “天鹅湖”频现山西 黄河湿地生态持续向好
- 进行环保治理,最需哪些技术和人才?